第(3/3)页 科举改革的事情,早在洪武12年的时候,朱启就和朱元璋提过了。 现在都已经洪武18年,6年过去了,能够做的改革的前期准备早就已经做过了。 起码在国子监那边,有关于数学物理等等这些基础科学的科目,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教授了。 更别说在辽阳城的,那些学校教导的孩子。 早就已经在洪武12年就开始培养了,现在真正6年过去,第1批的毕业生早就已经毕业了。 就就像张玉的儿子,张辅在学校里面学了6年之后,现在已经是个18岁的成人汉子了。 而且经受的都是辽王朱启新式学堂里面的那些教育学的。 也都是各种自然科学,还有实用的学科,不像四书五经里面学的都是大道理。 不过像政治课和语文课这种自然也是有的,主要就是告诉学子们做人的道理。 像论语这种,也是挑选那些适合的精辟的内容来教学。 而并非是全部都教了,就在朱启看到这封圣旨有点迷惑的时候,他身边的张玉也是帮忙解释了起来。 皇帝陛下这一番打算,怕不是要培养辽王殿下,你做天下学子所有人的老师,让这天下学子都当您的门生了。 这样一想,朱启一拍大腿,还真的有可能真的干出来这种事情呢。 真要是让自己去主持科举考试的改革,到时候自己主持完科学考试改革以后。 所有读书人来科级考试不都是自己的学生了。 他们虽然并没有在自己这边真的学到过什么,但他们学的那些教科书,小学数学政治还有物理化学等等,这些可都是自己编写的呀。 就好像自己多年之前弄的心学一样,虽然自己没有教过他们,但是这些学生们只要学了自己的心学理论,就等同于是自己的门生了。 现在国子监里面还有不少的儒生,对外都说自己是辽王的门生呢。 这句话一说出来之后,朱启也是冷汗直冒。 这甚至可真不敢接啊,这要是回去应天府主持科举考试的改革,我这不是得罪了太子党吗? 之前和太子党之间就有诸多的误会,如果可以的话,朱启可真的不想掺和进这权利的中心里面。 按自己的预算,如果朱标能够当皇帝那是最好了,朱标当皇帝的话,对于每一个弟弟肯定都会非常的和蔼可亲。 自己这个王爷也可以干得非常的舒服了。 就算朱标以后要病死,也绝对不会像他的儿子朱允炆那样,把他的叔叔们都逼上绝路的。 以朱标的政治智慧,绝对能够让自己的弟弟们舒舒服服,心甘情愿的把权力给交出来的。 起码没有哪个弟弟敢不服从朱标的。 就算朱标出了事情,按自己的设想,也是按照历史道路让朱棣成为皇帝朱棣。 朱棣虽然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,可以勉强说算朱棣一个黑点。 但朱棣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,最主要的是朱棣对自己的兄弟们。 绝对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样把叔叔们赶尽杀绝的,不仅如此,朱棣还会把兄弟们都好生好养。 所以朱启这个闲散的王爷还是可以当得下去的。 就怕这朱允炆万一上台自己的日子不好过,但不论怎么样让自己去当皇帝和太子殿下争这个皇位,朱启是绝对没这个想法的。 而现在收到了朱元璋的圣旨之后,朱启也是犯了老大难了。 这圣都到手上了,想拒绝也没得办法呀。 这可是抗旨,真要算起来是要杀头的,虽然朱元璋不会把自己杀头,但如此驳了自己老爹的面子。 皇帝的威严还要不要了。 这种事情想一想就感到头疼,最后还是没办法,也只能在张玉的建议下,走一步算一步,先回应天府再说了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